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
步步汇盈服务平台

 找回密码
 手机注册
搜索

上 海 嘉 定 区 信 用 卡 垫 还 为什么厉害的交易者都只喜欢说“没用的”理念?

已有 203 次阅读2018-12-28 04:15

  上 海 嘉 定 区 信 用 卡 垫 还 :【170 m 8104 m 7315】 【套现取现垫还养卡还卡】 今年五月一日劳动节,一群有钱或有闲的人齐聚杭州,座谈傅海棠的逻辑经济学之货币理论,在长达10多个小时的交流中,大家消除了误解,形成了共识,对中国经济前景更加充满信心。会议中让人最感慨的是已经67岁的林存福先生,远道而来后,他凌晨三点醒来,看傅海棠先生的理论选编,兴奋得就此不眠,一直到早上七点多钟。林先生也是一位奇人,我今后会写一下他的投资理论,目前正在研究中。这次会议达成的多项共识中,我觉得最为重要的一条还是解释中国货币是否超发的“傅氏理论”:货币超发与否,判断的标准是促进了生产否。本文即就此展开探讨。上一次,我写完《傅海棠价格论:货币永远涨……》一文后,不少粉丝来信质疑,我也有些顾虑,在一次见面谈话的时候,我不无忧虑地问他:傅老师,如果中国的货币总量一直增长,你考虑过未来的结果吗?我们现在的M2已经接近160万亿元了,按照你的理论,将来会变成1000万亿元、1万万亿元,货币规模那么大,物价也许很离谱,怎么办呢?傅先生微微一笑:到时候啊,一个包子卖1万元了,怎么办呢?货币改版啊,新版货币1元等于老版的1万元,好了,一个包子还是1元钱。简单了。我一听讶然,想了想说:如果这样的话,对穷人是太不公平了,几乎等于一次掠夺。傅海棠先生不以为然地说:都有钱等于都没钱,都没钱等于都有钱。全社会货币同时贬值1万倍,所有人都没有影响。所以,货币改版,对社会没有任何影响。果真如此吗?仔细想想,却真的就是那么回事。我们很多学者和民众,习惯于以当前的数字谈论事情,却不知道很多事情历史上早已发生。甚至于傅海棠所说的货币改版无影响,在历史上也确实曾一次次地发生过。千家驹、郭彦刚两位学者的《中国货币演变史》曾详细记录了中国有史以来的各个朝代的货币发展变迁的历史。其中,对于明朝的货币超发,他们有过统计——1375年到1618年,243年时间里,大明宝钞先后发行十一届,每一次都是新钞换旧钞,货币贬值的速度是惊人的:从上表中,我们可以看出,大明王朝成立不久,货币就开始逐渐贬值,到1444年,相比洪武八年,在70年时间里,货币贬值100倍。到1488年,相比113年前,货币贬值1000倍。又过了30年,到1618年,货币贬值1万倍。看起来波澜壮阔的货币贬值过程,如果仔细算一下243年时间里的复利水平,其实只不过3.86%而已。在这个复利标准下,大致是60年(中国纪元一个甲子)货币会膨胀到原来的10倍——120年则100倍,180年1000倍,240年1万倍。其实,明朝的货币增发还是相对温和的,或者说非常温和。元朝1260年到1287年,短短27年时间,货币增发212倍。到1310年,货币增发1253倍。这是50年就增加1250倍的例子。当然,这还不算夸张的。按照千家驹等的推算,赵宋王朝300年,看起来物价很平稳,但实际上,大宋王朝先后发行很多节届交子,仅仅南宋时期就发行了20届,按照新币兑换旧币5元的比例计算,货币贬值会达到100万亿倍——对比一下今天的津巴布韦,百万亿元的货币算啥呢?只能说黑人太傻,如果学一下中国南宋时期的做法,早就该100万亿元津巴布韦币折合新币1元,方便百姓掌握和计算了。以现今的津巴布韦、委内瑞拉等国的例子可以证明,货币同等贬值(或者货币同等增发)的情况下,对全体国民的影响是等同的。从这个角度说,傅海棠先生的观点完全符合历史和现实的情况——如果货币规模膨胀到一定程度,1万元折合新币1元,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。认识不到这一点显然是不行的。1948年,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规模惊人,物价比抗战前的1937年高出3492万倍,黄金价格上涨462万倍——但是,这还不算完,1949年5月国民党政府垮台前,以法币计价,上海的物价比1937年增长36.8万亿倍!殷鉴不远。看看中国80年前的光景,对照一下今天的世界,你就会发现,津巴布韦的故事没有任何新鲜感。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硬通货时代,抑或现在的纸币时代,一个健康或者不正常的社会,货币总是在不断增长的,而且增长的速度,是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的。这是社会的常态,或者说是人类历史的常态。今天的人们之所以会觉得当前中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太快,说白了,是因为以前(新中国成立6年后到1990年代)的货币长期稳定的结构。新中国的货币史,可以追溯源头到北海币。抗战胜利后,薛暮桥在山东胶东半岛主持发行的北海币,以棉纱布油盐五种实物作为储备发行北海币,很快将法币挤出了山东市场。1948年的中国人民银行也实施了类似的实物货币发行模式。但是,1949年1月,在天津,6元金圆券可以兑换1元人民币。5月在上海,要10万元金圆券才能兑换1元人民币。从中你能看出哪一种货币贬值的速度?即便如此,到1953年,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开始发行面值5万元的人民币。后来,为了精简货币,1955年,新版人民币出笼,1元等于过去的1万元。我们现在所见到的一切货币,其实都是以1955年为基准换算的。也就是说,如果不是1955年发行新版人民币,那么,我们今天统计的M2就不是160万亿元,而是160亿亿元。赵宏瑞先生在《中国货币总量论》一书中,用一以贯之的原则换算了中国的货币总量。按照他的算法,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货币的历史演变规律,当然,是以1955年货币改版之后的数据为准:1956年,中国货币总量592亿元。1976年,中国货币总量2556亿元。20年增长3.3倍。1996年,中国货币总量77373亿元,20年增长30倍。2016年,预估货币总量160万亿元,20年增长20倍。回顾一下历史,你是喜欢1956-1976呢,还是喜欢1976-1996呢?抑或是1996-2016呢?毫无疑问,中国人幸福感上升最快的时期,恰恰是1976年之后的这40年。而这40年,按照赵宏瑞的估计,中国货币增长600倍!这最起码说明一个道理:货币适度增长,才会有幸福生活。货币冻结,则社会难以有进步。(中国历朝历代中,大约只有大清王朝没有滥发货币的历史。按照千家驹等的考证,在顺治钞贯之后,大约有200年的时间,清朝政府没有发行过纸币。各地民间自行发行纸币和硬币,白银是清朝的硬通货。但试想一下,清王朝完全没有自己自主的货币体系,一切受制于人,到后来崩溃几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。)那么,如何衡量货币增发是适度的还是超发的呢?我就此求教于傅海棠先生,他说:只要货币有利于生产进行,有利于财富增长,就说明货币发行是适当的。简单地说:物资不紧缺、财富在增长。何谓物资不紧缺?就是你想买的东西总能买到,不至于因为物价上涨以至于有钱买不到东西。回首历朝历代战乱时期,什么最宝贵?实物最宝贵,没有人愿意将法定货币留在手里,都迫不及待地想将货币换成实物,而且实物很紧缺,那就是不正常的。民国政府的末期、今日的津巴布韦,就是不正常的典型。何谓财富在增长?傅海棠先生的理论是:货币不是财富,而只是财富的符号。实物才是真正的财富。看看自己周围,高楼大厦桥梁道路车船飞机以及室内的各种家具,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,才是财富的表现形式。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身边的财富在不断增长,就说明货币的激励劳动的属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,货币就只是增发,而不是超发。所以,如果你懂经济,有学识,可以用流量M2与GDP的比值,看看经济增长是否与货币增发是同步的,就能得出准确的判断。如果你嫌这个数据没有可比性,要用最简单的原则来做判断,那就是傅先生所说的物资不紧缺、财富在增长。当然,用M2的流量做对比,也还是有问题的。杭州座谈会上,不少人反对将传统的M2数据用于对傅先生理论的解释。事实上,对于M2的功能及应用,赵宏瑞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也明确提出了批评意见。在他看来,简单地将各类存款归纳到M2里面,没法真实准确地反映货币数量,也不容易观察是否有货币超发的现象。所以,他提出了新的货币恒等式:货币总量=账户存款+流通中的现金+金融资本净值而所谓的货币是否超发,他提出的公式是:整体存差=存款总量-贷款总量-债券总量+流通中的现金+金融资本净值 =货币总量-派生存款在他看来,只有整体存差才是反映货币增发与否的指标。不过,以他的模型去推算,到2012年,中国的货币超发量也不过是18万亿元。这个所谓的超发量,其实基本等于存款总量-贷款总量,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水平是相当的。也就是说,扰了这么一个大圈子,他想说明的问题是:存款比贷款多的部分(超存),就是超发的货币。赵宏瑞给出的超存理由是1995年之后央行实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。在他看来,一国商品,如果生产总量是100,则对应于本国货币100元。但如果把其中的50出口,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下,央行会为出口的50再发行货币50元。于是,产出还是100,但国内的货币变成了150元。这就是货币超发的根由。其实,赵先生是发现了问题,却找错了原因。中国存差产生的根本原因,并不只是央行的外汇制度(比如说有1元美元则发行对应人民币予社会流通),更重要的是现代金融工具的深刻变迁:实物纸币渐成昨日黄花,电子货币大行其道。比如说,1994年之前,中国的存差是负值——这一点,我相信很多业内人士也不甚了了。在1994年之前,中国的存款减去贷款,得出的结果是负数!为什么呢?你可以说是因为那之前的贷款类似于拨款,有额度。但从本质上说,是企业的采购行为仍然依赖大量现金。某企业贷款100万元去采购,他可能要提着100万元现金奔波大江南北。此时,在金融企业统计上,贷款是单独的科目,也是流通中的现金,存款没有增加,而是减少了!但后来,随着电子系统的运用,企业再去贷款100万元,提取的现金就很少了,这100万元会直接体现在企业账面上的存款100万元和银行体系下的贷款100万元。于是,在银行体系内,存款减贷款,就渐渐变成了负值。其中的负数,渐渐就受制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了。有一个数字可以佐证上述推论:1995年之前,中国货币体系中,流通中的现金一直是占全部货币总量的20%左右。1995年才下降到15%,其后越来越低。目前,中国的流通中现金占货币总量的规模已经不足5%了。几乎所有货币行为都电子化了,企业贷款1亿元,在统计上是存款增加1亿元、贷款也增加1亿元,在财富没有任何转移和变化的情况下,M2的总量却增加了1亿元。所以,用M2来评价货币是否超发,不就很荒谬了吗?从这个角度说,赵宏瑞提出的新的货币体系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。M0:流通中的现金(不含银行的库存现金);M1:整体存差=存款-贷款;M2:贷款总量;M3:存款总量在这种假设下,M3+M0===M2+M1===我国货币发行量。同时,赵宏瑞也提出了传统的交易方程式的不足。不管是费雪的解释还是萨缪尔森的观点,曾经被货币学派视为圭臬的方程式,也遇到了新挑战:MV=PQ在传统理论中,依据上述公式,货币增加就必然导致物价的上涨。而过去10年全世界的经验都告诉我们,货币增长了,但物价却并没有涨。为什么呢?因为费雪的公式右项本来就有问题,PQ的结果并不是GDP,也不是社会产出,而只是社会交易总量。但是,在电子系统下,货币却可以在同一个时点上无限次交易,从而使得货币流通速度非常快。V增长得很快,但P呢,却纹丝不动!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傅海棠的观点:1971年之后,纸币变得纵横恣肆,奔放无羁,传统的货币理论黯然失色,再也无法解释社会现象。此时此刻,如果没有新思维,根本无法理解中国奇迹。如果没有新视野,就会天天计较于货币超发与否,而忽视了社会财富增长的现实。所以,为什么会有中国奇迹?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掌握了货币自主权,货币发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调整,一切只为了促进经济增长、促进财富增加、促进劳动生产。风光长宜放眼量,货币的增长是绝不会更改的长期趋势。认识到这一点,才会由衷释然,很多疑惑会迎刃而解,中国奇迹就呼之欲出了。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,认清大势做长线,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抑或投资,不就都有了自己的正确选择了吗? 责任编辑:李烨

路过

鸡蛋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评论 (0 个评论)

QQ|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步步汇盈 ( 冀ICP备13000772   

GMT+8, 2024-5-4 03:13 , Processed in 0.225531 second(s), 23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2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 技术支持 by 巅峰设计.

返回顶部